首页 财经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央一号文件素来有着关注“三农”工作的传统,这是连续第19年聚焦三农。在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等背景下,党中央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提及“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等内容。这无疑将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包括了多个社会经济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而农村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集中社会资源向农业汇聚,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

对于专注农村金融业务的广大农信社、城商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农村分支机构来说,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战略机遇,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在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做出贡献,面临农村金融业务模式选择、风控理念转变、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严峻要求和挑战。

一、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机遇,快速实现原有的农村金融经营模式的转变

我们国家过去一直有对于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也有一些明确的指标要求,如信贷投放两个不低于,即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及相关利率优惠政策等。而这一次的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过去的普通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政策,而是全面的整体的根本性的战略,必然带来农村金融经营方式上的改变。

以农户信贷为例,传统农户信贷业务的开展方式主要以依托信贷员的人工操作方式为主,信贷员下户调研,撰写实地调查报告,人工审批,整个过程以线下模式为主,因此很难做到对广大农村群众的大面积覆盖,审批效率也较低,农民很难及时申请到贷款,这导致了农村群众金融产品使用率较低,也难以获得较好的金融产品服务和体验。

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颠覆。要求从业者从过去对较少数农村群众的信贷支持转变成大范围客群的支持;从过去的扶贫式的支持转变成对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的支持;从过去的以完成指令式为目标的执行方式转变成自主的经济效益业务模式为目标的执行方式。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就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全盘思考,要把农村群众的信贷工作作为促成金融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来抓,从系统建设、获客、产品、风控、定价、运维、服务、催收等全信贷周期进行规划,建立适应农村金融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体制。

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优势,实现农户信贷的线上化、移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金融机构要帮助信贷端农户适应当前移动终端化、5G网络带来的便利,运用科技创新和AI手段,实现客户服务方式的创新。目前农村的网络普及率、智能手机使用率都较高,能够满足金融科技的基本要求,已经具备采用现代化手段实现高效金融服务的条件。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远程身份核验,可以代替传统的实地面签模式;通过运用大数据风控,可以代替传统线下人工走访调查信审;自动扣款代替现金还款;虚拟卡产品及移动支付手段代替实体卡等。

我国在消费信贷领域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化,各种科技创新手段都得到了充分运用,如大数据风控技术、视频面签、精准获客、智能化的运营等。可以预见的是,在农村信贷领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家金融机构会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各种创新手段也会逐步得到运用,因此会不可避免地改变当前农村金融的业务模式和科技属性。

三、开展乡村振兴的农户信贷工作需充分利用当地的政务平台数据和服务网络

乡村振兴的农户信贷工作能否成功,当地政府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后,农户数据的运用便成为信贷决策的关键。线上化的程度取决于农村各级政府平台数据的丰富和完善,数据越完整、更新越及时,越能够解决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缺失问题。

从决策环节来看,农户贷款和消费贷款的区别便是大数据的应用程度。对农村金融来说,数据的缺失是首要问题。从中关村科金的长期实践来看,农村金融需要建立综合性的开放平台,将农户的生产、资讯、销售、商业信息、政府信息、各类补贴的办理、金融知识等方面的信息综合汇总。只有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开放平台,才能将农村生产经营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数据有效集合起来,才有可能进行统一的采集、加工、整合,不至于发生数据的零散、不规范、不可验证、缺乏真实性等风控决策方面的问题。

建立农村金融的大数据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在信贷的发放以及贷后管理方面,更需要下沉到当地村委会一级机构的配合。村管干部在建立良好的征信环境、信贷申请、贷款管理等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以及农村宗族社会的特点,同一村镇的农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户在贷款违约时会顾及到各种宗亲以及利益关系,通过村委会干部的协调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催收的问题。从这方面来讲,农村信贷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

有机构调研发现,有些地方的农户数据是相当齐全的,包括户籍信息、人口流动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养殖种植数据,甚至收入数据等,并非之前想象得那样贫瘠,因此,调研了解当地政府的数据采集情况是相当重要的。

四、农村金融开展过程中,需要采用科技创新的手段进行数字化转型。

很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区域经济的特征,选择了不同的农户信贷业务模式。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由于其所处地域环境以及当地经济水平、产业特点等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

如江浙、华东一带,农村经济具有集中度高、经营密集、农民富裕程度较高等特点,信贷需求的金额较大,许多金融机构采取深入了解农户的方式,按村设置了信贷人员,其特点是这些信贷员了解农户,了解其经营生产情况以及家庭生活状况,与村民结合紧密,这种模式可以说是采取“网格化+客户经理管户”的方式。

而对于地域广大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由于农村地区幅员广大,人口分散,地理条件复杂,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很难覆盖到每个村镇,因此采取线上化的方式,借助信息化手段,结合大数据风控技术,实现信贷的发放和系统管理势在必行。

不论采取那种模式,农村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即使采用客户经理下户营销的方式,很多机构也采取了线上申请、线上放款、自动化审批、智能核身、远程面签等科技创新手段。

中关村科金在我国中原区域进行了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当地几家银行合作开展了线上信用贷款业务。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很多乡镇都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农业模式,而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城镇结构,这些区域的人群对于消费信贷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也符合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内部循环的战略方向。

在这些地方,中关村科金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了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数字化,应用了包括得助AI智能音视频服务平台的人脸识别等工具,并基于得助智能数据决策平台一同合作开发了风控决策平台,上线了多法人的决策引擎,做到了根据风险水平的定额定价,使用了当地的公积金、社保等政府公务平台的数据,建立了一整套的全流程个人信贷体系,实现了个人信用消费贷业务的开展。从实践来看,业务发展的规模和资产质量表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举一个具体案例,中关村科金旗下的得助数据决策平台,通过信息采集、模型决策等方式,协助金融机构对农村养殖户的生物资产实现了标准化的估值以及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通过为银行本地化部署风控系统,建立模型、配置策略,设计金融产品,对接行方现有系统,派驻专业运营人员实现用户增长,并在合作过程中持续调优模型;在稳控风险的前提下,使得银行有能力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普惠金融。

依托得助智能数据决策平台,养殖户和银行端均可通过摄像头观察畜禽的精神状态,并判断它们的健康状况;通过实时目标分割、目标跟踪算法,可获取活体畜禽动态环境下的数量和位置,减少失踪率;通过自动称重器,了解畜禽的成长情况并确定售卖时间。即便养殖人员不在圈舍,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第一时间掌握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守护。利用上述平台对畜禽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溯源。据统计,在得助智能数据决策平台技术的帮扶下,养殖户预计增收20以上。

得助智能数据决策平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优势应用到农户养殖中,不仅在数量检测、健康监控、自动称重、环境监测等方面有效解决了农户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生物资产”无法量化、无法进行有效估值的历史。

不采取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很难适应农村金融的新要求,在这一轮新的竞争中就会落后,就会失去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关村科金认为,在农村信贷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科技创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解决。中关村科金旗下的得助系列智能产品,正是通过帮助农村信贷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在线上申请、大数据风控、客户服务、信贷运营、催收管理方面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农户信贷进入与消费信贷发展相类似的快车道,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客户体验,践行乡村振兴的可探索之路。

Copyright © 2014-2022 www.zhzmcg.cn 中国财经消费报
关于我们 - 使用手册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删除或修改信息 - 网站地图